伊斯坦布尔:迷醉在夏天的君士坦丁堡

Categories

最近在读陈丹燕的《捕梦之乡》,讲她读完《哈扎尔辞典》后,怀着对书和作者帕维奇的崇敬,去了一趟书中写到的地方塞尔维亚和土耳其,来了一场文化探索之旅。普通人几天就能完成的游玩路线,她花了八年的时间细细品味,她把这叫作“地理阅读”:

“从2005年开始到2013年,我在都柏林发现地理阅读的可能性,然后在爱尔兰各地摸索着自己合适的地理阅读方式:一路走,一路读《尤利西斯》,然后回来写读书笔记。再去,再看,再写。年复一年,真是漫长的旅行。”

陈丹燕八年的“地理阅读”,一共写了两本书:《驰想日》和《捕梦之乡》。前者是以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为线索,游走爱尔兰都柏林;后者是为了深度探索帕维奇的《哈扎尔辞典》,穿行于巴尔干和土耳其之间。她在书里表述自己对贝尔格莱德剧烈的爱,从一年去住一段时间,到后来半年就得去一次。这种爱,不同于一般的游客和一座城市之间在短短几天的观光中产生的关联,而是基于她深厚的文化底蕴积累,和作者在冥冥之中产生了某种共鸣,充满了历史和文学韵味。

我是2017年夏天去的土耳其,真希望我在去之前就读了这本书。小亚细亚、东正教、奥斯曼、拜占庭、君士坦丁堡……这些欧洲历史里赫赫有名的词语和它们所经历的年代都充满了故事,而对于当时的我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游客,它们不过是我在历史书上曾读到过的词语罢了。

我对土耳其未曾有过什么情结,不像有着对罗马、巴黎、巴塞罗那那样的向往。决定要去也是非常突然:八月份的时候因为一些事情心情很低落,刚好又有时间,于是询问了一下正在环游世界的好朋友下一步的行程。彼时她正在埃及,下一站土耳其,听我说想去找她一起旅行一小段,决定提前结束沙姆沙伊赫的潜水之旅,我也立刻买了机票。我们就这样于两天后在伊斯坦布尔会和了。

就这么开始的一段毫无规划的旅行,其实或许冥冥之中早已被决定。我一直相信,应该要去到的地方,应该遇到的人,在旅途中总会慢慢显现出来。

抵达伊斯坦布尔的第一个黄昏

虽然是文科生,但那些年为了应付考试学到的历史知识皮毛早已被忘在脑后,我对伊斯坦布尔仅有的知识便是它曾被叫做君士坦丁堡,曾是罗马帝国、拉丁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也曾是亚欧丝绸之路的要塞,是伊斯兰教的中心。而即便曾经拥有这些辉煌,和大多数的亚欧非核心成员国一样,在今天不过是陈丹燕所形容的“穷而性感之所”。这便是我在去之前对于伊斯坦布尔的印象。

而等真正脚踩在那些古老的街道,见过了那些古老建筑历经历史风霜后的面容,才能明白这当中早已蕴含的意义。那些它曾有过的繁华过往,在老城区的大街小巷流连时还是能清晰地感受到。就好像来自古代大户人家的孩子,即便已经家族衰落,但跟穷苦出身的孩子相比,成年后还是会在举手投足间显现出一些不难察觉的知性和优雅。

老城区的街道

一顿传统的土耳其早餐。离开土耳其后,我再没有吃到过这样鲜美的黄油

路边的旧书摊

一家可以慢慢淘老旧的明信片、海报和黑胶唱片的古董店

从六世纪站立至今的索非亚圆顶,是这座城市最好的文化符号。从老城区坐三站路的地铁,出来便能看到圆顶就在眼前,置身在绿树鲜花堆砌的广场正中,被端着相机或手中紧握手机的游客环绕着。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晴朗午后,很难想象这座见证了数个帝国兴盛衰亡、经历过数次人为和自然的毁坏与洗劫的建筑,经历过多少辉煌与落魄。圣索非亚曾作为东正教教堂、罗马天主教教堂和帝国清真寺,这样一个象征着上帝和安拉共处同一屋顶之下的神奇场所,似乎是宗教融合的天堂。而随着历史更迭,那些带着创伤的记忆,仿佛也都已经被时光洗净,缓缓融进了那抹淡淡的蓝色里。

每天五次,清晨、午时、下午、傍晚、午夜,准点响起的颂歌,响彻整个国度,在各个城市、各个街区此起彼伏 。刚去的时候我感到非常不自在,每次颂歌响起都好像是有什么大事儿发生了,似乎需要停下手中所有事情来关注。但直到十几天后离开土耳其,一下子没有了这一天五次的报时,反而觉得有些不习惯。对于我这样无宗教信仰的人,颂歌并不能让我想起呼唤真神安拉,但却能让我知道一天的进度如何,知道我是如何在当下生活着,在土耳其这个神奇的国度。

我和好友在街上跟当地人学会了土耳其人们最爱玩的五子棋,学会了和他们一样配着奶酪吃西瓜,学会了走到哪里歇脚都要点上一杯Çay(土耳其语的茶)-听说所有亚洲语言的里的“茶”,都有着相似的发音。我们经过伊斯坦布尔大学,听当地人讲校门前的广场几年前曾经发生过的暴乱。而此时的广场上鸽子成群,谈笑的学生和拍照的游客络绎不绝地经过,在蓝天下一派安详。

伊斯坦布尔大学门前

当地人爱下的五子棋

在路边坐下喝一杯土耳其茶

陈丹燕说,读一本小说就好像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找到了一把钥匙,能打开一扇一直关着的门。我还没有来得及读《哈扎尔词典》,对于我来说,伊斯坦布尔的钥匙就是《纯真博物馆》了。我坐在塔克西姆广场,想象着帕慕克笔下的富家公子带着年轻美丽的芙颂穿行在这里,在一间间林立的商店里挑选礼物。我还尝试了《纯真博物馆》里最常提到的土耳其拉克酒-小小白色的一杯,看着不像酒,却非常烈。

塔克西姆广场

白色的就是拉克酒了

伊斯坦布尔的另一面,则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我去过许多海边城市,伊斯坦布尔的海岸线,是我目力所及的地方最美的。从博斯普鲁斯海峡上空飞来的海鸥,洁白而硕大,盘旋在海边的餐厅上空,又俯冲进老城区那些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狭窄巷道里。

伊斯坦布尔码头边

在午后喝咖啡晒太阳的人们

伊斯坦布尔带给我的另一个温柔的惊喜,就是满街随处可见的猫咪。听当地人说,世界上猫咪最多的城市一个是罗马,一个则是伊斯坦布尔。但是我在罗马并没有见到那么多的猫咪,伊斯坦布尔则是让作为猫奴的我和好友每天都在街上流连到不愿意回家。

没有到过伊斯坦布尔的人,或许永远没有办法明白这种猫咪,人,和城市和谐共生的感觉。伊斯坦布尔的猫并不能简单归类为我们平日所见的家猫或流浪猫,它们自由地出入于人类的生活,亲密但又保有自由,完美的介乎于野生与驯养之间。我想不会再有任何一个地方的猫会比伊斯坦布尔的猫更灵了。他们知道自己是谁,知道你是谁,知道你们之间,还有和这座城市之间的关系。

在伊斯坦布尔,这样的猫成千上万只,有胖有瘦,有害羞有外向,他们以这样的方式和伊斯坦布尔共生了数千年,他们也是这里的居民,伊斯坦布尔也是他们的城市。

虽然城市里到处都有市民们为喵星人准备的猫碗和猫窝,我和好友还是买了猫粮,在城市里闲逛时一路走一路喂猫。当地的朋友看我们这么喜欢猫,推荐了电影《Kedi》给我们,是土耳其语的Cat,电影的中文名叫“伊斯坦布尔的猫”。我们在某个咖啡馆的下午看完了这部温暖有趣的纪录片。伊斯坦布尔人爱猫,许多人都和猫之间有着特别的故事,伊斯坦布尔和这里的猫咪居民们互相依赖,有着难以言说的美妙关系。

“当你蹲下来,猫冲你跑来;当猫吃掉你的食物,表示感谢蹭你的时候,那是你一天中最幸运的时刻。他提醒你,你如何在活着。”

土耳其是个神奇的国家。就如同陈丹燕所说,世上能真正承接得起帕维奇迷宫故事的地理城市,也只有伊斯坦布尔。在帕维奇的地理里,就是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是这世上当之无愧的信仰首都,它在自己漫长辉煌的都城历史时光里,容纳了人类恒久的恐惧与向往。

时间过去了很久,我却常常想起伊斯坦布尔,想起自己游荡在街头,穿着吊带短裤运动鞋,在太阳底下找地方坐下喝一小杯土耳其咖啡。

我会时常想起这个夏天伊斯坦布尔是如何打动了我的内心,让我更加期待下一次上路,或许会有机会再去到另一个穷而性感之所。

世界真美妙,而我,很幸运。

我和好友临走前在一家小店门口的合影

//

End.